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花卉大全

蚊母栽培技术讲解

“闻道江南种玉堂,折来和露斗新妆。却疑桃李夸三色,得占春光第一香。”喜欢花的人在生活中不乏痴迷者,种植花木让很多人乐在其中难以自技。花卉的种植有很多的学问和技巧,如何少走弯路又快又好地种植花卉呢?以下是花卉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蚊母栽培技术讲解”,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人看了标题可能会很疑惑,蚊母是什么?一种蚊子吗?其实蚊母就是一种树,叫蚊母树。那为什么它叫做蚊母树呢?许多蚊虫都寄生在蚊母树的叶片上,等到成熟了再飞出来,这时候蚊母树对于蚊虫就好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孕育我们的生长。其实蚊母树还是一种药材,但如何栽培蚊母树还是大有学问的呢!就让小编跟大家一起分享蚊母栽培技术吧。

1、修剪:蚊母树枝条柔韧,萌发力强,耐修剪,适合制作直干式、曲干式、斜干式、枯干式、双干式、悬崖式、临水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叶片较小的中华蚊母、中华细叶蚊母的树冠常加工成规整的云片形,而叶片较大的蚊母、杨梅叶蚊母的树冠多制作成潇洒飘逸的自然形。加工方法采取扎、剪并用。

2、造型:对幼树的造型应按照设计逐步进行,并注意对根的培养提升,使之悬根露爪,以表现其古朴多姿。对于生长多年的老桩则要因势利导,因桩造型,尽量利用树桩的原有形态,辅以牵拉、蟠扎、修剪等手段,以突出其自然美。

3、管理:蚊母树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半阴,稍耐寒。已经成型的盆景生长期可放在室外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处养护,平时保持盆土湿润,避免干旱,经常向叶面喷水,使叶色浓绿光亮;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夏季高温时要避免烈日曝晒,以免造成叶片边缘枯焦。由于其长势旺盛,萌发力强,应经常摘心、打头,剪去影响树形的枝条,以使盆景紧凑美观。

4、越冬:冬季移至冷室内越冬,温度控制在0℃至10℃,不要浇太多的水,使植株休眠,以利于来年的生长。每年春季发芽前对植株进行一次整形,剪去过密枝、过长枝、病虫枝以及其他影响树形美观的枝条,促发新的枝叶,以提高盆景的观赏性。

以上就是蚊母栽培技术的全过程啦!主要概括就是四个步骤,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但是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瞧这栽培技术,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可要是想栽培的好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小编其实一直很佩服这些虽然看起来没有文化日子做的很穷苦的农民,但是他们发明出来的这些对于植物的栽培技术却是高薪人层所想不到的。他们总是在默默付出挥洒汗水,在此小编向他们致敬!

编辑推荐

铃兰栽培技术


播前准备

选择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因素符合《GB 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区域。选山地北坡林下阴湿环境条件、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棕壤土或沙壤土种植。阳坡、易干旱和土质瘠薄的地块不宜种植铃兰。选地后,清除杂物,每亩施腐熟厩肥或堆肥3000千克(要注意农家肥必须充分腐熟,以杀灭虫卵、病原菌及杂草种子,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禁止使用有害的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有害物质的工业垃圾。),将土深翻30厘米,除净杂草和草根,种前整平耙细,打垄后作平畦,畦宽1.2米、畦距30厘米、高13厘米。畦长视地形与方便作业而定。畦面平整,畦埂坚实。播种与移栽1. 种子繁殖铃兰种子为胚后熟休眠类型。种子成熟收获后先放于1~6℃条件下80天,再放室温下才能完成后熟。种子室温储藏一年即无发芽能力,故隔年陈种不能用。种子繁殖可春播或秋播。秋播可免除种子低温处理过程。秋播时期为土壤结冻前。春播于4月中、下旬。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15厘米开3厘米深的浅沟,踩底格子,将种子均匀撒播于沟内,覆土2厘米,稍加镇压并浇水,加盖草帘子或松针。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2周左右出苗。育苗生长1年,于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发芽前移栽。将带有芽眼的根茎截成15厘米左右的小段,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挖穴移栽,每穴栽2株。2. 根茎繁殖秋季于10月上旬,春季于萌芽前,将根挖出保鲜,把带有芽眼的根茎截成15厘米左右的小段,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挖穴移栽,每穴2株。田间管理播种后至出苗前,要经常检查畦面覆盖物的变化情况,发现没有覆盖的要及时补盖,保持畦面湿润。出苗后及时撤除覆盖物,以免出苗后撤除时伤及小苗。出苗后根据长势情况,发现过密苗及时间除。出苗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第1次除草可用手拔或浅锄,以免伤害幼苗。铃兰为浅根系植物,喜肥,人工栽培每年于行间开沟追肥2次,以有机肥为主。第1次施肥在春季萌芽前,施用腐熟的粪肥,或堆肥2000千克,或施入尿素,促进茎叶生长。第2次在秋季铃兰进入休眠期时,施入腐熟的饼肥、过磷酸钙和适量的草木灰。施肥后培土5~7厘米,可防冻害。铃兰耐阴湿,忌强光直射。玉米植株较高大、紧凑,遮阳度适中,是铃兰较理想的遮阳作物,可进行粮药间作,有利于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病虫害防治1. 铃兰紫轮病铃兰紫轮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生于叶两面,圆形至椭圆形,直径2~5mm;初期病斑呈红色,中心部分逐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其上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大茎点霉属真菌,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根芽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生成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而侵染。7~8月为发病盛期。防治方法是搞好田间卫生,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出苗后用50%代森锰锌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万霉灵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收获后彻底清理田园,集中烧毁或深埋。2. 虫害主要是蛴螬即金龟子幼虫,又名白蚕。体白色,头部黄色或黄褐色。成虫在5月中旬出现,傍晚活动,卵散产于较湿润的土中,喜在未腐熟的厩肥上产卵。防治方法是冬季清除杂草,深翻土地,消灭害虫越冬场所。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并覆土盖肥,减少成虫产卵。点灯诱杀成虫金龟子。下种前半个月每亩施30千克石灰氮,撒于土面翻入,以杀死幼虫。适时收获带花全草入药。夏、秋季均可采挖,晒干备用。

白芍栽培技术


白芍性凉,味道酸苦,白芍的根可以入药,能够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等,白芍种植的最佳时期是每年的寒露前后,下面分享一下白芍的栽培技术。

一、选地

白芍喜温暖湿润气候,耐严寒,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和富含腐殖质壤土为佳,粘土及低洼地不宜栽培。

二、土壤消毒

经过常年的耕种,土壤中会寄生许多土传病菌,如:根腐病菌、白绢病病菌等,进而造成土传病害的发生。所以必须在下种前进行土壤杀菌消毒。建议使用三灭1500g+多菌灵500g/亩拌土或者细沙均匀撒施在土壤中,然后进行浅翻以保证种芽在良好的环境下生长。

三、施用基肥

在土壤消毒完成10-15天后,进行基肥的施用。可以亩用松尔肥(25:5:15)50kg+松达生物有机肥50kg+地爱硼200g+地爱锌200g,为白芍生长发育贮备营养。将以上肥料充分混匀后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深翻土壤,一般深翻40-50cm为宜。

四、挑选种芽

白芍为多年生药材,首先要去除肉质根并选择带芽头的种芽,然后选择无病虫害、表面光滑、切口新鲜的带芽头的种芽,携带有病菌和虫卵、发生霉烂的芽头不能选做种芽。

五、拌种处理

拌种的目的是减少白芍病害的发生。可以使用多菌灵50g+根宝25ml+重茬宝10ml兑水15斤均匀喷施在种芽上,边喷边翻动,保证喷洒全面周到,以种芽全部喷湿为宜。晾干后即可栽种。

六、栽种

1、种芽分类。栽种前建议将种芽按大小分为两类,分别栽种以便日后管理。种芽大管理得好可提早一年起土收获。

2、栽种时间。栽种时间一般在寒露前后,越早越好,最迟不能超过霜降,如过迟一方面因贮藏的芍芽已发新根,栽种时易折断;另一方面栽后气温渐低,发根不好,影响次年发芽生长。

3、栽种方法。栽种时开穴,行距40-45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穴深15-20厘米,每亩可以种3500-4000株,开穴后,每穴放1个种芽,芽向上,种后即覆土,以芽在地下5厘米左右为宜。注意:覆土操作应细致,土要细碎,不能用土块覆盖;另外,盖土要仔细,不能将芽头裸露,以免芽头受旱、受冻,导致发芽晚甚至不发芽。

栽植白芍,选地、土壤消毒、拌种等都是栽植时很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每个工作环节才能培育出健康茁壮的幼苗,以达到白芍稳产丰产的目的。

白芨栽培技术


白芨是收敛止血类常用药,别称连及草、甘根、白给等,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块茎入药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亦可盆栽或点缀花台、花境、庭院等作为观赏植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白芨的栽培技术吧!

白芨的育苗方法

1、分株:白芨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叶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掘起老株,分割假鳞茎进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但繁殖周期长、效率低且耗种量大,很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

2、播种:白芨可采用播种繁殖,但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且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和生长,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

3、组培:白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种苗,通常是在培养基上进行无菌播种,待种子萌发后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无性系繁殖,从而实现白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

白芨的种植条件

1、土壤:白芨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宜选疏松肥厚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

2、温度:白芨喜温暖,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

3、光照:白芨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

4、水分:白芨喜阴湿的环境,怕涝,也不耐旱,需常浇水保湿。

白芨的种植方法

1、土壤选择:白芨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和腐殖质壤土,喜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

2、整地作畦:白芨种植地翻耕20厘米以上,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混匀,栽植前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3、中耕除草:白芨苗出齐后在5~6月份生长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因此要进行除草,除草结合搂松畦面,除草时要浅锄免得伤根。

4、适时追肥:白芨是喜肥的植物,通常每个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人畜粪尿,7~8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但是要防止杂草丛生。

5、灌溉排水:白芨喜阴湿环境,因此要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但白芨又怕涝,大雨时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6、病虫防治:白芨黑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根结线虫病用3%呋喃丹颗粒剂灌施,地老虎可人工捕杀和诱杀或拌毒土防治。

剑兰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以分球繁殖为主,方法是4~5月将发育充实的大球(直径约5cm左右)点植于苗床,株距15cm,覆土6~10cm,压实浇水培育,7~8月即能开花,约需l00~120天。也可自4月中旬至7月末每隔10天栽植一批,则自7~10月不断有花。开花后地下种球干缩,母球上方形成1~3个新球茎和数个小球。将直径2cm的球茎(子球)继续于春季植于苗床培育2~3年发育成大球才为种球。

为加快繁殖速度.还可采用切球、播种、组培等方法。切球法即将球茎切开栽植的方法,纵切种球,分割成2块或4块使每块带有1个以上的芽和部分茎盘,切口用草木厌或木炭粉涂抹,以防止腐烂,待干枯后种植,不宜久放。

播种法一般在培育新品种时采用。夏秋季采下种了,随采随播,发芽率较高,移入温室越冬,翌春移栽到露地培养,夏季就有部分植株开花。也可采种后将种子晾晒贮藏至第二年春天再播种培育,秋季掘起小苗贮藏,下一年春季栽植,夏季有部分开花。

唐菖蒲种球繁殖中存在严重的品种混杂和品质退化问题。为了提高种球品质,防止品种退化,可定期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用以脱毒、复壮,高质量繁殖唐菖蒲。方法是取花茎或球茎的侧芽,剥去绿色叶鞘,摘除花蕾,消毒后作外植体接种存培养基上进行组织培养,60天左右开始结球,4~6个月可收获到种球。

栽培管理

1.选地施肥 栽培地应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结构性能良好的砂壤土。施足基肥,适量补充氮、磷、钾肥,节制氮肥的施用,避免氮肥过多增加植株患病率。深翻土地,清理排水沟。

2.球茎消毒 种植前应进行球茎消毒。方法是将贮藏的种球去除皮膜,放入清水中浸泡15min,再用50%多茵灵500倍液浸泡30 min,50%福美双粉500倍液浸泡lOmin,取出堆积并用塑料薄膜覆盖1h,摊开晾干。

3.适时栽种 夏季供花可于春季露地栽植,冬春季供花则于温室栽培,生长期比夏季长20~30天以上。栽植时为防止倒伏和子球生长,应适当深栽,并于栽植畦周围插立杆围绳索。栽植畦面高5~1Ocm,宽lm,干燥地区可做平畦。植株密度要疏密合适,一般每亩在2.7~1.3万株之间。

4.栽后管理栽后若土壤干燥,要进行灌溉,促使球茎迅速生根。第三片叶到第六七叶生长期间,是小花原基形成期(三叶期),也是母球茎根系开始死亡,新球茎长出新根的关键时期,要特别注意水分的供应.同时结合松土,除草,追肥等。唐菖蒲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一般不超过27℃,因此在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通风和遮荫,避免温度过高引起植株生长的衰老与退化。

5.采收贮藏 夏季开花后应及时剪除残花,加强水肥管理,使地上部分的营养向地下转移,促进地下球茎膨大。秋季球茎成熟后应及时采收贮藏,掘起球茎,去除土块杂物,剪去干枯的茎叶,将球茎晾干后臂阴凉通风的室内贮藏。若需凋整花期,则要冷藏干燥,避免萌芽腐烂。一般充分干燥的球茎于1~3℃冷藏可贮存1年,仍能正常发芽。

大田芦荟栽培技术


名称大田芦荟栽培技术

栽培类型 露地
蔬菜分类 多年生菜类-芦荟
适宜品种
木剑芦荟、库拉索芦荟、巴巴芦荟、皂质芦荟、中华芦荟、好望角芦荟和上农大叶芦荟等。

栽培技术
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外芦荟产品大量进入我国,人们开始关注芦荟。芦荟不但能观赏,而且还具有治疗、美容、鲜食、化工等多方面用途,被誉为神奇植物。目前芦荟已被广泛用于制药、生产化妆品和食品,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新型蔬菜品种之一。种植芦荟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笔者总结了大田芦荟的栽培技术。

1.栽植时间

芦荟在15~35℃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最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以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为最佳的栽植时期。

2.品种选择

生产中可选用具有药用、美容、保健、食用价值并且适合加工产业化开发的品种,如木剑芦荟、库拉索芦荟、巴巴芦荟、皂质芦荟、中华芦荟、好望角芦荟和上农大叶芦荟等。

3.育苗

生产中分生育苗法和扦插育苗法用于芦荟育苗比较实用,效果也较好。

(1)分生育苗

中华芦荟、巴巴芦荟、上农大叶芦荟等芦荟品种在地下茎上会长出许多嫩芽,嫩芽又会生根,从而形成新的植株。一株2年生的芦荟,在一年内能分糵出10~20株小苗,当小苗具有4~5片小叶时,地下已长有3~5条小根,此时可从母株上切离和移栽小苗。

分生育苗要选择在芦荟生长旺盛的春季和秋季的温暖季节进行。先用分株刀将母株上萌发的幼苗与母株分离,暂时不要将幼株拔出,让它留在原位上,等到生长15天以后,幼苗已基本形成独立的根系,达到完全自养状态后,再将幼苗带土移栽,并且及时浇1遍水,使根部周围土壤湿润即可。也可以将幼株从母株上剥离出来,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干燥几天,使它剥离伤口完全愈合后再栽植,效果也较好。注意对芦荟种苗进行精选细挑,摘除烂叶和干叶,然后晾晒,从而保证种苗的质量。

(2)扦插育苗

一般在4-5月和8-9月进行。扦插育苗是衍用分株的方法,先将母株上长度在10~15厘米的子株切下,每个子株带2~3片小叶,取下后倒挂在阴凉的地方5~7天,使上面茎的切口处收缩干燥,然后扦插在搭有遮太阳的阴蓬的苗床上,保持适当的温度,再插进到栽培土中,深度为6~8厘米,如果扦条不稳固,可加根枝竿竖直以固定,扦条在20天后发根,发根后浇水,但在插入后不应立即浇水,这样容易造成根部腐烂。可用叶色返青的方法来判断扦条是否发根,当扦条由绿色变成茶色,再变成绿色时可判定已生根。

4.选地、整地、施基肥

(1)选地

一般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顺畅、土壤疏松、透气、肥沃的土地,土质以砂壤土为好,从而确保土壤疏松、肥沃、保水和透气。

(2)整地

若前茬为水稻,需深翻1次,晒田几天,让土质疏松,然后把土块打细耙平。降雨量大的地区还要挖好排水沟,以防止地面积水。

(3)施基肥

整地后需施用大量的基肥。以有机肥、粪渣、油枯、绿肥等为主。可施腐熟有机肥3万~4.5万千克/公顷,加叶菜类复混肥1500千克/公顷。施肥方法:如果肥料较多,可在土壤翻挖前施入土内,翻挖中与土壤充分混合;如果肥料不多,在开厢打窝内挖几下,使肥料与泥土混合均匀,以避免肥料烧根。

5.土壤消毒与化学除草

(1)土壤消毒

可利用夏季高温曝晒和冬季冷冻等物理方法消毒,也撒施必速灭、大地旺活菌原液或福尔马林等化学药剂灭菌。

(2)化学除草

在整地前20天,可用0.5%~1.0%的2,4-D稀释液300克/公顷喷洒,也可用0.1%~1.0%的2,4,5-T喷粉3~6千克/公顷与基肥混合施入土壤。撒施化学剂7天后,通风15天才可定植。

6.栽培规格

我国南方大多采用高厢低沟栽植芦荟。中华芦荟多用1~1.1米宽的厢面,厢与厢之间开40厘米宽,20厘米深的沟,作为人行道,每厢栽3行,株距35~45厘米;巴巴芦荟、上农大芦荟则用厢面宽1米栽2行,株距40~50厘米。

7.定植

春季3-5月份和秋季9-11月是定植最佳的时期,移栽时最好在阴天进行。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或30厘米40厘米,栽7.95万~9万株/公顷。栽植半年后,苗高20~30厘米时,进行间苗移栽,每畦种3行,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栽植1年后,芦荟株高50厘米以上,再次进行间苗移栽,每畦种2行,株行距60厘米60厘米。芦荟定植时,要求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定植深度以不覆盖最下部叶片基部为宜,如果过深,容易引起下部叶片因感病而腐烂。

8.大田管理

(1)间苗

定植后芦荟幼苗逐渐长大,根据植株生长高度及设定密度及时进行间苗。若延迟间苗移栽,芦荟叶片容易相互遮光,根系交叉,挖苗时损伤过大,缓苗时间长,将影响芦荟的生长。

(2)防曝晒

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芦荟在七分阳,三分阴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所以,大面积的芦荟田套种高秆植物,对芦荟生长非常有利。

(3)水分管理

①灌水 进入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芦荟生长快,要勤灌水。立秋后,逐渐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每次灌水量以灌透为好。夏季应在早上和晚上气温较低时灌水,冬季则在中午前后温度较高时浇水。可根据苗畦土壤墒情确定灌水量。在春夏季,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植株生长快,必须适当勤浇、多浇;在秋季,阴雨天要少浇;冬季基本停止浇水。浇水最好结合中耕进行,浇水后及时中耕,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可增加土壤透气性,从而促进植株生长。

②排水 如果下雨,要及时排除雨水,切忌造成积水,以免烂根、烂叶。如果常有降雨淋洗和积水影响,会导致黑斑病的发生或大流行。

(4)中耕除草

芦荟定植后,每年进行3~4次中耕除草工作。中耕除草应根据田间草情适时做出安排,一般先除草,再中耕培土。小苗生长前期以人工拔草为主,以免伤到幼苗的须根,中耕深度应随植株的长大而逐渐加深。远离苗株的行间距要耕得深些,植株附近的要耕得浅些,平均深度在3~6厘米,并且要把土块打碎。为了省工省时,除草要结合追肥进行。

(5)追肥

①施肥时间与数量 时间:3-11月是芦荟最佳生长期,此时要根据植株的生长势适当调节肥料的种类和数量,以保证各种养料的均衡,促进芦荟的茁壮健康生长。每年施肥3~4次,选在3月、5月、9月和11月各进行1次追肥。

数量:每次每株施用肥料约200克,以后根据植株的生长年限逐年增加。原则上要少施、勤施。春季和秋季是芦荟生长的旺季,施肥量适当加大,次数适当勤些;夏季和冬季施肥量小,次数要少些,冬季更应量小。成株的芦荟施肥量和次数比小苗和老株芦荟要大得多。

②肥料种类 肥料应选择无公害、无污染的迟效性有机肥,如液肥、马蹄液肥、人粪尿、干禽粪、堆肥、河泥和腐叶土等。这类肥料含氮、磷、钾较高,适于芦荟的生长。

③施肥方法与注意事项 施肥方法:主要采取沟施和穴施。注意事项:施肥时不能把肥料沾到叶片上,否则造成烂叶,叶片一旦沾上肥料,要用清水及时冲洗干净;施肥后抓紧中耕培土。

(6)越冬防寒

在北方地区栽培芦荟,防寒非常重要。冬季注意预防寒流袭击。如果最低气温低于5℃,应采取相应的防寒保温措施。特别留意天气预报,如果预报第2天最低气温低于5℃,前一天下午就要在芦荟上盖上稻草。此外,在冬季来临前,为增强芦荟植株的抗寒力,加强栽培管理:①从秋季开始逐渐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②根部适当培土,增强植株的抗寒能力,有利于安全越冬和促进生长;③把叶子绑成一束或多束,从而起到防霜防寒的作用。


9.适时采收与采后处理


(1)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可促进芦荟生长,不仅提高产量,而且可保证鲜叶质量。一般芦荟栽培后第2年即可采收叶片。应在早晨和上午采收,此时采收可保持芦荟的新鲜度。选取底部发育好、叶龄2年以上的叶片,在叶片与茎交接处,用刀从一边割开一个开口,随后用手剥下,保持叶片的完整,注意不要折断叶片,也不要贪摘,每株要留下最上面的5~6片叶子。注意不要碰伤顶部的嫩叶。采收的鲜叶应整齐地排放在塑料筐或纸箱内。装筐时注意不让芦荟叶片之间互相刺伤,从而造成叶汁外流和叶片出现伤斑,影响质量。成株每年可产芦荟鲜叶量150~180吨/公顷。

(2)采后处理

将刚割下的新鲜叶片放好,切口向下,放在容器的上方,用于收集从切口上流出的汁液,将汁液干燥后,即可制作药品。也可把叶片洗干净,切成横片,加入到与叶片同等量的水中煎煮2~3h,然后过滤,将滤液浓缩成呈现黏稠状为止,再倒入容量内烘干即可。

病虫害防治
①病害防治 预防:在病害未发生前,或已发病的植株去除带病部位后,可施0.5~0.8波美度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即每100千克水中加入硫酸铜和石灰各0.5~0.8千克,然后喷到芦荟叶面上,可有效预防和抑制病菌侵入和蔓延。

防治:芦荟在低温、高湿或积水时可能发生黑斑病,除加强通风透气、排除田间积水、做好防涝、防冻御寒工作外,一旦叶部或茎部出现黑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70%可湿性代森锌800倍液喷雾防治。

②虫害防治 为害芦荟的害虫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和棉铃虫,为害芦荟的幼苗和叶片。可用9%集琦虫螨克1000倍液,或25%氧乐氰乳油2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牛膝的栽培技术


牛膝别称怀牛膝、牛髁膝、山苋菜等,为苋科牛膝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除东北外全国广泛分布,常生于山坡林下等地,根入药具有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等功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牛膝种植方法吧!

牛膝的播种方法

1、土壤选择:牛膝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粘土、盐碱土外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但为高产在生产上一般选择气候温暖湿润、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和黄质土壤。

2、整地施肥:牛膝种植地每亩施圈肥或土杂肥5000公斤并加过磷酸钙25~40公斤,深翻稍加平整后开沟,顺沟浇足水,使土壤充分润透,待地面稍干再填平耙细做畦。

3、适时播种:牛膝通常在农历6月中旬左右播种,阴雨天只须将种子均匀的撒在畦面上覆土即可,天旱无雨则应先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催芽后播种,播后土壤切忌干燥。

牛膝的种植方法

1、中耕匀苗:牛膝一般播种后7~10天可出苗,苗高2~3厘米时用手刮锄进行中耕松土,同时进行蔬苗除草,苗高3~4厘米时按株距3厘米留苗,苗高6厘米时按株距9厘米定苗。

2、合理浇水:牛膝幼苗期怕积水,苗出齐后可不再浇水,从苗期到8月中旬期间尽量少浇水或不浇水以利根向下生长,8月下旬之后浇水量要以加大以促进主根加粗生长。

3、打顶促根:牛膝播种1个月后植株出现腑芽必要时摘除,一般摘芽3~4次,苗高40~50厘米出现顶生花序时及时割除,摘顶有淋浴产量、质量的提高。

4、适时追肥:牛膝生长期间追肥1~2次,以磷钾肥为主,一般前期不追肥,当植株生长25厘米高时亩追肥磷酸一铵4~5千克、尿素10千克、磷肥二氢2~3千克。

5、适时采收:牛膝一般在霜降前后地上望叶枯萎时创收,过早根不充实,产量低,过晚根易木质化或受冻,影响质量,一般每公顷产干货3000~3750千克左右。

半夏高效栽培技术


半夏,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为常用中药材。以干燥块茎入药,主治咳嗽、气喘痰多、反胃呕吐等病、近年发现半夏蛋白有抗早孕和抗肿瘤作用等、是多年来紧缺的中草药材之一。甘肃省西和县是半夏的适宜种植区,所产半夏色白、淀粉高、形状好,深受用户欢迎,称之为西半夏。西和县半夏野生栽培变人工种植成功后,种植半夏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长期依赖采挖野生半夏作种,致使野生资源濒临枯竭,种价居高不下,病害逐年加重,成本剧增,效益下降,种植面积锐减。

甘肃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针对西半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效栽培技术、病害防治、西半夏人工繁殖种茎三个方面,开展试验研究,先后设置各种试验13项,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半夏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试验表明,半夏播种期冬春适宜,产量相近;播种深度对产量影响极大。适当浅播能增产50%左右,地膜覆盖,较露地早出苗20天,亩产鲜块茎535公斤,较露地增产82.3公斤,净增产值478.2元;出苗前用塑料小拱棚栽培,提前出苗15天,亩产鲜块茎1083公斤,较露地增产202.1公斤,每亩净增产值1482元;出苗后(6月12日)用60~65%遮阳网遮盖,亩增产25.3%,出苗后覆盖秸秆,较对照亩增产15.5%。种植密度对半夏产量和种植效益有直接的影响。

西半夏高产高效优化栽培模式是:在中等以上肥力,亩施纯氮6.4~7.7公斤,氧化磷6公斤,氧化钾6公斤,每亩播种量(直径0.8~1.2厘米)200~250公斤,每平方米252~295粒。生育期每亩叶柄数达到50~55万个。经生产示范验证,平均亩产490.4公斤,较对照平均亩产450公斤增产40.4公斤。

半夏高效栽培技术

二、病害防治

半夏的病害主要有块茎腐烂病、炭疽病和轮纹病。块茎腐烂是由病虫复合侵染造成的,用杜邦福星和混配3号(杀菌剂和杀虫剂),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发病高峰期防效为58~49%。半夏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1、耕作倒茬,间隔5年以上再种;2、在无病区建立繁种基地;3、喷施锰肥,加强管理;4、土壤处理,用甲基异柳磷1公斤拌成毒土或对水25公斤,均匀喷洒于地面,整地时翻入土中;5、药剂闷种,用杜邦福星6000倍液闷种10小时后晾干播种;6、叶面喷洒,在临近发病期(5月底或6月初),用代森锰锌400倍液叶面喷洒,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

三、半夏人工繁种的适宜区域和种茎标准

半夏主要以种子、珠芽、块茎为繁殖材料。种子繁殖可以克服长期无性繁殖造成的种性退化;组培快繁,有利于半夏品种的提纯选优,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一年可扩大繁殖5次,在生根培养基中附加入参粉、贝母粉有利于生根,移栽成活率高。生产上采用块茎、珠芽繁种,通过苗前盖膜、覆盖秸秆以及出苗后用遮阳网遮盖,平均每株形成株芽3.7~4.1个,较露地繁殖提高27.6~41.1%;自生苗繁殖,半夏采收后种玉米,使遗漏在地里的半夏块茎、珠芽重新发芽出苗,每亩可采挖40~50公斤。

异地繁种与野生种产量相近,人工繁种完全可以代替野生种。异地繁殖原种,就地繁殖生产种比较经济合理。

种径大小直接影响半夏产量和种植效益,直径0.8~1.2厘米的中粒种净产量最高,故半夏种径标准确定为0.8~1.2厘米。

四、半夏种茎人工繁殖

半夏是天然异花授粉作物。人工繁殖提纯选优,实行原种――生产种两级繁育。原种采用种子繁殖,建立实生苗原种田,利用组培技术提纯扩大繁殖。生产中采用珠芽、块茎繁殖。

感谢您阅读“叁仟森林”的《蚊母栽培技术讲解》一文,希望能够带您了解很多不同种类的花卉,同时,sanqiansenlin.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促成栽培技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叁仟森林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ntact Us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咨询:13058183206

工作时间: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