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花卉行业

花卉相关知识:河南今年林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

花卉的用途有很多,不但可以供大家赏玩,还能当做药材治病,又或者放进食物里作为一种调味品来使用。花的用处很多,那么就让叁仟森林(sanqiansenlin.com)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相关知识:河南今年林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希望您喜欢!

青山绿水不但能扮靓美丽中原,还能迸发巨大生产力。12月21日,在郑州召开的全省林业产业工作会议透露,202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有望达到1085.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66%。

据介绍,林业生态省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河南省森林资源。5年来,全省共完成造林2546.6万亩,新增森林面积706.4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82个百分点,达到22.98%。WwW.haohtm.COM

日益茂密的森林激活了林业产业,全省林业总产值年增速超过15%。全省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146.8万亩,总面积达883.5万亩;新增经济林109万亩,年产水果等林产品690余万吨;新增花卉苗木98万亩,形成了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南阳月季等一批产业集聚区。目前全省林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万多家,形成了一批人造板、家具、经济林产品等林产品加工企业和产业集群,鄢陵花木、新郑大枣、西峡山茱萸、灵宝苹果、济源核桃、信阳茶叶等更是家喻户晓。

与此同时,森林旅游与林下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体系,今年产值将达92.5亿元。发展林下经济360万亩,带动43.6万户农户走上生态富民路。据统计,目前全省农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平均达到565.5元。

“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河南省林业产业仍存在产业化进程较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民增收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省林业厅副巡视员谢晓涛表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既可兴林富民,又能激发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美丽中原的积极性。

为此,河南省将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逐步建立优质高效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到2022年,全省林业产业年总产值将达到1780亿元以上,形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60个,使农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平均达到1000元。2022年,全省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以上。

相关知识

花卉百科:江苏宿迁市林业总产值超400亿元


近年来,宿迁市林业局坚持科学引领、做大规模、三产并进,产业发展再攀高峰,202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超400亿元。

一是林下经济加速发展。通过选择经济效益好、林农易接受和可操作性强的林下种、养殖模式,示范引领,点面结合,林农复合经营面积持续增加。全市新增林经、林药、林苗、林农渔复合经营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30个,推广面积增加到61万亩,从业人员约2万人,年纯收益达12.4亿元,实现林业与农作物的共生、双赢。

二是木材加工突飞猛进。围绕500亿级产业发展目标,注重引导、加强服务,木材加工产业健康发展,全市木材加工企业达3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7家,实现产值320.1亿元。全市人造板产量达1506.1万立方米,约占全国产量的1/15。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其中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木材加工业已经成为拉动宿迁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三是加快森林湿地旅游步伐。加大湿地保护和管理力度,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加速森林、湿地旅游开发。推进市级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完成泗阳县锅底湖、沭阳县淮沭河、宿城区林柴场中圩区3个市级湿地公园,泗洪县二河口、沭阳县扎新路苗木林2个市级森林公园建设。经市级初步监测,全市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1754.83公顷。着力建设结构协调、品质优良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水平。

了解花卉:安徽:今年林业贴息贷款规模突破30亿元


2022年,安徽省林业贴息贷款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共落实林业贴息贷款30亿多元,获得中央财政贴息资金8859万元,落实贷款和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均为历年来之最。

今年以来,安徽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积极落实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签订的关于推进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生态强省的合作协议,用足用活国家财政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政策,努力为林业企业和林农提供融资服务,当年新增林业贴息贷款达到22.66亿元,比国家下达的年度贷款计划指标超出40%以上,新增贷款规模较上年度增加7.06亿元。

在2022年全省已落实的林业贴息贷款中,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贷款7.43亿元,油茶、山核桃等木本油料林贷款8.44亿元;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和林下种植项目贷款2.86亿元;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项目贷款6150万元,;个人林业小额贷款3.33亿元,惠及1908个林农和林业职工。目前,全省林业贴息贷款规模超过1000万元的林业企业已达70家,其中超过5000万元的有5家。

花卉科普:“美丽”需求带来发展机遇 花木总产值近20亿元


“园林树木、花卉栽培和技能操作、植物病虫害及防治、园林绿地施工及养护、土壤肥料基础知识……”这些都是泉州市林业局送给全市花农们的“培训菜单”上的“菜品”。

近日,“泉州市林业局花卉和绿化苗木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班”启动,针对目前花木产业所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市林业局将在全市花木主产县(市、区)进行生产管理技术巡回培训。通过培训,让花农掌握生产技能,发展生产,实现增收增益的目标。

花木产业迎来市锄会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序幕的开启,花木在未来将有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需求,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市锄遇。”泉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需求旺盛,而且市场就在眼前,所以主管部门加大对产业的扶持与引导力度。为鼓励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近期市财政又新增拨付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全市花卉产业的宣传、培训与扶持。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精神消费需求旺盛期,而花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在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带动下,人们将有更强意愿和更强能力增加对花卉产品的消费。数据显示,按年均常住人口计算,我市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花木产业将出现旺盛的市场需求。”

泉州市林业局种苗站的相关人士也表示,城市绿化水平的提高,既是美丽中国的真切体现,也让园林花卉、苗木培育等花木产业迎来了长期的市锄会。

泉州作为我省三大花木主产区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花木种植面积达3.77万亩,主要有盆栽花卉、鲜切花、观赏苗木及食用药用花卉等,年产业总产值达18.9亿元。有花木企业225家、花店346间、农户1333户,从业人员9071人,拥有盛市级花卉生产示范基地21个。

巡回培训送来“技术大餐”

洛江区马甲镇是本地知名的花卉种植基地,该镇的梅岭村、永安村有30多年花卉苗木培育传统,村里90%以上的耕地种植花木,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花卉生产经营,是远近闻名的花木生产专业村。作为培训班开班活动的第一站,来自该镇的花农代表和其他县(市、区)花木种植代表共150多人参加了培训讲座。市林业局邀请省林业厅林木种苗总站副站长、教授级高工陈璋和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彭东辉博士等专家进行授课,并对花农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细心的培训和讲解。

有10多年种植花木经历的花农叶永开,在讲座上不时认真地做着笔记。“我们种的大多是木本植物,掌握树木整形与修剪技术很重要,因为花木品相和造型好坏关系到售价的高低。”叶永开告诉记者,以前种植花木遇到问题都是靠自己一点点去摸索,现在林业部门带技术专家下乡指导和培训,机会十分难得。

“仙人球大王”种子售价高

“一亩土地可以种植近万株的百合,一株百合批发价5--6元,相当于亩产值5万--6万元,扣除每株2--3元生产管理成本,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泉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花木产业如果用心经营,在带动农户脱贫、增收、致富方面具有立竿见影的实效。

“我这一棚的仙人球,每一粒的圆周都有汽车轮胎那么大,现在仅这几十颗仙人球结下的种子,每年就能卖出十万元的高价。”洛江百福花卉技术研究所花木经营部负责人杜清洁告诉记者,他精心种植的“仙人球大王”开始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而阿波罗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思红告诉记者,今年是个丰收年,由于技术过关、管理得当,大棚里的大花蕙兰和蝴蝶兰都已被客户订购一空,市场需求火爆。

花卉行业相关:四川宣汉县去年林业总产值达16亿


自2022年以来,宣汉县紧紧抓住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山区优势,以建设秦巴地区中药材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为重点,全力打造林业产业强县。2022年,该县实现林业总产值达16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500元,跻身四川省林业产业强县。

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基地建设。该县用好用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资金1.36亿元,新建、改造各类产业基地26.5万亩。其中连片发展云木香、“三木”药材等中药材基地15.5万亩,使全县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年产药材1.2万吨;发展桤木、木耳为主的工业原料林2.45万亩;新建核桃、花椒等木本粮油基地2.9万亩;新建改造青脆李、枇杷等经果林3.65万亩;发展粉葛森林食品基地2万亩。同时,支持退耕农户种植牧草1201亩,积极鼓励农民林下养殖,目前,年出栏家畜1.33万头。

强化龙头带动,提升发展水平。该县先后引进四川天予植物药业有限公司、达州市利根葛业有限公司、广州富力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15个,大力推行“龙头+专合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及“一村一品”特色经营,实施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发展的带动性和竞争力,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

打造生态旅游,培育产业支柱。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重点工程的大力实施,该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先后建立了百里峡AAAA级风景名胜区及观音山、峨城省级森林公园,进一步完善提升百里峡、观音山景区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加快打造普光、洋烈、峨城山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正成为宣汉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22年,该县生态旅游接待游客达到1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9亿元。

了解花卉:安徽林业去年产值近1600亿元


3月12日,记者从省政府2022年安徽省国土绿化状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我省实现林业产业产值1599.78亿元,比上年增长36.5%。

近年来,我省各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国土绿化综合效益。据统计,2022年全省共完成义务植树1.2亿株(含以资代劳折算数),共有2939万适龄公民履行了植树义务。

各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油茶、竹子、杨树、薄壳山核桃等优良树种,六安市被列为全国五个首批国家级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城市之一。另外,花卉和林木种苗也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新热点,全省苗木花卉种植总规模达到130多万亩,总产值达80多亿元。森林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新建省级森林公园4处,新增森林公园面积3.6万亩,已建和在建的“生态园”达500多家。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我省将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行动,到2022年,实现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7.53%增加到33%,林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山区农民林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王恺)

花卉百科:宜宾筠连兴林富民见成效 林业产值超亿元


1月30日,笔者在筠连县林业部门了解到,近年来该县林业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去年林业产值超1亿元,兴林富民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筠连县以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为契机,积极引导群众植树造林。2022年,该县成片造林面积15000亩,义务植树85万株,林木育苗450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5000亩,成林抚育作业面积50000亩。截至去年底,该县培育特色突出、优势明显、集中连片的木质原料林、竹林、特色干果、特色花卉苗木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达19.1万亩,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县。

“实现林业富县和林业富农,必须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筠连县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县积极引种果业加工、竹业加工及木业开发等企业,推进全县林业向产业化发展,目前,已与生产出口团扇、竹丝的苏州安安达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主的苏州市6家企业成功签约2亿元投资项目;福聚元专业合作社已投资3000万元,在海瀛工业园区征地30亩建立竹笋深加工厂,在大雪山镇建设基地1万亩和竹笋初加工厂;权林豪门、同心木业、蜀乐木业等生产板式家具和细木工板的木业加工企业已全面投产。2022年,该县香桂林产油55吨,主要木材产量达19905立方米。林业产值10994万元,增长11.7%。

了解花卉行业:广西2022年林下经济产值计划突破450亿元


林下养鸡、林下养猪、林下种药材……近年来广西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2022年产值达到了350亿元,预计2022年林下经济产值将突破450亿元。

广西林下经济的发展将坚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以林下经济为主营业务的龙头企业。到2022年将通过林下经济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林农突破1000万人。

林下经济是指借助林地生态环境,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使林业由传统单一种植模式转变成为能够容纳“种养加游”的立体经营模式,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

广西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对农民增收的作用,2022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2022年,自治区还专门编制了《广西林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成为全国第一个制定林下经济“十二五”规划的省区。广西还启动实施了“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将带动林农增收致富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花卉行业相关:泉州红树林综合开发亿元产值待撬动


在洛阳桥畔,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绵亘数里,鹭鸟们在空中翩然飞舞……这是记者近日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看到的红树林美景。“他们不仅能防浪固堤、调节气候,利用这些资源养虾蟹,建生态公园,还能带动村民增收。”和外行人不同,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纪剑锋,看到的不仅仅是这片林子的生态价值,还有其背后的经济效益。业内人士估算,红树林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养虾蟹等,此外还可以建湿地生态公园,带动道路沿线土地开发、城市化发展和旅游资源挖掘,综合开发有望做出亿元产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泉州已然先行:市红树林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已有十余年时间,2022年9月24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包含洛阳红树林、桃花山海滨水禽和寻埔枪城河口湿地生态3个核心区,总面积7008.84公顷。而纪剑锋的构想,则是在做足红树林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发掘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经营生态养殖

从洛阳江大桥至后渚大桥的近7000亩红树林,是我省乃至全国现存面积最大的连片乡土树种人工红树林。“现在生态环境好了,生物物种也逐年增加,有1000多个物种,其中,鸟类有214种,水产物种也有339种。”洛阳红树林巡护员老陈介绍。

“茂盛的红树林植物每年向林地及附近海域输送大量的枯枝落叶,经微生物分解,成为鱼虾蟹贝等底栖生物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比普通海域更适合海产品生长。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带动村民增收。”纪剑锋说,漳州的云霄东厦镇就依托漳江口的红树林资源,打造出全省最大锯缘青蟹养殖基地,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通过打造品牌,它们的蟹最高每公斤可达800元,比普通蟹高出好几倍,预计今年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在纪剑锋看来,湿地保护区周边部分居民目前仍然依赖湿地生存,在泉州湾也可尝试在实验区规划申请养殖经营小区来搞生态养殖。以“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将村民们纳入进来,“不同季节,有虾,有鱼,也有蟹,收入就会越来越好”。

体验原生态观光

“现在,园林化的城市公园人们已经看得很多了,湿地公园却能带人们走进自然,欣赏到一些原生态的、自然的、野趣的东西。”专家表示,如果能沿着健康、有序、规范化的发展思路,湿地公园模式,是让红树林发挥经济效益更有意义的路径。

“在环湾河口湿地的两岸,也就是实验区或保护区外围,打造富有南方特色的湿地公园,并将它们连接成片,通过分期分区建设,可以形成集科普、环保、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原生态休闲景观。”这是纪剑锋的构想:在管理方面则可以借鉴香港米埔湿地公园的管理方式,比如,可限制每天进园的游客以保护湿地;政府向当地渔民高价收购没有经济价值的“废鱼”,提供给在米埔过冬的近一万只鸬鹚吃,进食场面十分壮观,许多游客慕名而去。

“如果能在泉州湾建湿地公园,既守住了‘城市绿肾’,又提高了城市品位,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旅游、了解湿地的好去处,还能提高公众生态环保的意识。”循着纪剑锋描绘的美丽画面,记者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在洛阳江畔,一座原生态的湿地公园拔地而起,周末时分,父母领着孩子来到这里,一边听着讲解员讲解关于湿地保护的知识,一边观察鹭鸟们栖息、觅食,笑着说着……好一幅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美景。

了解花卉:吉林省园艺特产今年要实现1200亿元


近日,记者从吉林省农委了解到,2022年,吉林省实施园艺特产千亿元创业计划及百万亩棚膜蔬菜、振兴人参产业等重点工程,新建棚室5.5万亩,总规模突破100万亩。创建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32个;人参业总产值实现204.5亿元,同比增长53.8%;林蛙回捕量达到4.5亿只,同比增长18.4%;马铃薯原种扩繁补贴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争取国家补贴资金67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园艺特产总产值实现1050亿元,同比增长26.5%,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1800元,同比增长15.7%。

今年,吉林省园艺特产总产值要实现1200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新发展棚膜蔬菜5万亩,总面积达到105万亩;人参总产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27.1%。

为实现这一目标,吉林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启动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目前,吉林省各地蔬菜生产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冬季生产能力很低,个别地方甚至在正常生产季节还存在空棚现象。从调查情况看,影响冬季蔬菜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棚室建设标准、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问题。因此,吉林省重点在提升棚膜蔬菜整体发展水平上下功夫。围绕“九区五线”的规划布局,推进棚室集中连片开发,巩固发展100亩以上园区,着力发展200亩以上园区,加快发展500亩乃至千亩以上的园区。加快传统旧温室的更新改造,使更多日光温室冬季能够正常生产;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推广“六个统一”管理模式,在规模化园区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吉林省还将有选择地开展集中育苗补贴试点,扶持引导棚膜蔬菜集中区有针对性地建设大型育苗中心,保证种苗和蔬菜生产安全;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将重点推广膜下滴灌、生物防治、节水灌溉、测土施肥、抗寒增温管理等先进技术,对纳入试点范围的棚膜园区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快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突出抓好棚膜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重点创建生产面积在200亩以上的标准园。

大力实施振兴人参产业工程。2022年,吉林省新增采伐地栽参面积严格控制在1000万平方米以内,全省人参留存面积控制在5000万平方米、鲜参年产量1.8万吨。在全省15个人参主产县(市、区)全面推行测土栽参工作,计划检测土样3000个。签订人参产品质量安全包保责任状,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实行“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认证制度,坚持从源头上把好人参质量安全关。加快推进人参进入新资源食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开展食品技术研发,加大人参高终端食品开发力度。

启动实施林蛙产业提升工程。重点提升生产水平、加工水平、市场占有水平和管理水平。

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一要科学合理布局。在吉林省的东部山区要以发展木腐菌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发展草腐菌为主,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菌类。二要加快标准化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培育集中连片的产业园区,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统一菌种、技术、标准和品牌,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三要积极推进精深加工。重点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发展精深加工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积极抓好“特产之乡”建设。今年吉林省继续开展“特产之乡”评选认定活动。对已经命名的“特产之乡”,吉林省要求各地要在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符合省里扶持项目的要优先上报。

花卉行业相关:甘肃2022年林下经济产值预计达到45亿元


甘肃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抓手,完善政策,健全服务,加强扶持,推动了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2022年,全省利用退耕还林地和承包林地栽植各类经济林果树120万亩,发展林下种草110.83万亩,林下种药材14.74万亩,林下养鸡有826.2万只,林下养蜂4.11万箱,林区特种养殖3.56万头(只),开发生态旅游景点137处,兴办农家乐和森林人家1200户,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0亿元以上。预计2022年林下经济产值达到45亿元。

一是周密部署。在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主体改革后,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暨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电视电话动员会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对综合配套改革和林下经济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安排。

二是制定规划。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自然资源、林下经济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省政府制定了《全省林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全省林下经济5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各市(州)和县(市、区)按照省上的规划,分别编制了各自的发展规划。

三是政策扶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发改委、财政厅等16个部门《关于促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和林下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42条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都结合实际研究提出了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四是典型引路。通过领导抓点,对口帮扶,加强指导,集中扶持,培育和树立了一批发展林下经济的典型。省委、省政府及时在泾川县召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和林下经济发展工作现场会议,大力总结推广平凉市、陇南市、泾川县、康县、会宁县、临泽县的做法和经验,以点带面,影响和带动全省林下经济发展。

五是龙头带动。通过加强培育和招商引资,建成各类林下经济产品加工企业149个,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加工为主的林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相信《花卉相关知识:河南今年林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叁仟森林”是您了解花卉,种植花卉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sanqiansenlin.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养花相关知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叁仟森林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ntact Us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咨询:13058183206

工作时间: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