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花卉行业

花卉养殖:鸡腿白术根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花卉行业是现在比较火的行业,花是具备观赏价值的一种植物,种类繁多。花是代表美好的,每一种类的花代表的意思都是不同的。“叁仟森林”小编特向您推荐"花卉养殖:鸡腿白术根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希望您看完这篇文章能够更加了解花卉行业。

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为著名中药“浙八味”之一,主产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区,常年种植面积在5500hm2左右。根茎入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用于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胎动不安,属常用大宗药材。

“鸡腿白术”以形似鸡腿而得名,是咸丰县农民的传统产业,年种植面积均在2000hm2以上,年产量在4000t以上。2023年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被认定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湖北)基地”、“湖北省道地药材白术GAP示范建设基地”。

根腐病是鸡腿白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降雨多或土壤粘重病害呈加重趋势,常导致白术成片死亡,该病常年病田率80%以上,病害损失近30%,部分田块因病失收。为此,从2023年起我们开展了“鸡腿白术规范化种植及病虫害防治”项目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主要病状

1.1病原白术根腐病为半知菌亚门尖孢镰刀菌。

1.2症状发病初期根部呈黄褐色,随后变褐色而干瘪,并继续向茎部蔓延,后期根茎干腐,皮层与木质部脱离,叶片由绿转黄,顶部叶片萎蔫,直至全株枯死。发病率和损失率一般为20%~50%,严重时可达80%,甚至全田绝收。

根腐病在鸡腿白术产区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主要为害白术的细根和地下根茎,发病后白术的细根毛变褐干枯脱落,然后向根茎蔓延;当病害蔓延到根茎时,横切根茎可见到维管束变为红褐色;当根茎部的须根全部干枯脱落,根茎变软,外皮皱缩干腐。由于根系及维管束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养料和水分的吸收和输导,导致地上部心叶褪绿变黄,萎蔫下垂,呈失水状,后期全株枯死,死亡的植株极易从土中拔起。

2发病规律

据资料记载,该病菌以菌丝体、厚壁孢子在土壤中或依附于病残体组织上越冬。每年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8月以后逐渐减轻。高温、高湿以及植株生长不良有利病害发生。田间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在15~28℃范围内,气温与发病率成正相关。21~27℃为发病适温,25~26℃为最适温度,病情上升迅速。发病率曲线变化比气温变化延迟3~4天。降雨量增大,相对湿度增高,病害加重。在适温条件下,降雨高峰后10~15天出现发病高峰。大气相对湿度波峰后5~7天,出现发病波峰。地下有害生物(如蛴螬、线虫等)的为害,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会加重发病。病害发生程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在从未种过白术的田块中,砂地病害明显要轻,后期平均病株率11.9%,而土壤粘重的田块发病率常达60%以上。白术与玉米间作套种有互利作用,能降低病害发生程度。据初步分析,其原因是白术喜阴凉,忌土壤高湿,套种玉米后,玉米需水量大,明显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抑制了根腐病的发生,提高了白术保苗率。高温季节玉米又能遮荫降温,减少阳光直射,改善田间小气候。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知识

了解花卉:金叶女贞苗木褐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金叶女贞具有生长快速、抗旱、耐修剪、金黄色叶期长、大色块组景效果好等优点,在豫北地区被广泛用作模纹色带造型和大色块种植。但由于片植过密,养护管理不到位,金叶女贞褐斑病成为近年来豫北地区在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破坏景观效果。针对这种状况,近几年我们重点对金叶女贞生长、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对致病的原因进行研究,积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在雨季发病高峰期,有效地降低了此病的危害。

1发病症状

通过几年来对濮阳市人民路、振兴路、黄河路、京开路、龙城广场等不同绿地栽植的金叶女贞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在7月中旬金叶女贞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失绿小圆斑,后变为紫色或褐色,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5~10mm×3~5mm;后期叶片正面病斑中央呈浅黄褐色或灰白色,微凸起,边缘呈褐色,颜色较中央深,病斑上出现较明显的轮纹,病斑周围有不规则形水渍状浅褐色腐烂;叶片背面病斑中央凹陷,颜色较正面浅;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叶片背面散生着许多黑色小霉点,严重时病斑正面也有少量黑色霉点。先发病于老叶、叶尖、叶缘、叶基部,后逐渐向中间发展,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达全叶1/2~2/3,此时只需轻轻触动植株,叶片就会纷纷落下。

2发病机理和环境特征

经致病性测定观察,引起金叶女贞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素馨生棒孢(CorynesporajasminiicolaMeenu,Kharwar&Bhartiya),该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30℃,孢子萌发适温为18~27℃,在温度合适且湿度大的情况下,孢子几小时内即可萌发。如果植株栽植密,通风透光差,植株间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湿、温度适宜的环境,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非常有利,且病菌可反复侵染,若不加以重视,可能会使病害大发生。

据观察,重症发病植株主要环境特征有:①种植时间较长的易发病;②高密度大色块的绿地易发病,且呈辐射状扩散;③修剪比较频繁的植株传病速度快;④不注意肥水管理,土壤干旱的绿地发病重;⑤未注意早期预防的绿地发病重。

3化学防治

3.1喷施石硫合剂杀菌预防自每年3月份气温开始回升起,就着手采取预防措施。3月20日左右开始对辖区内金叶女贞喷施石硫合剂450倍液,每隔10天喷施1次,共喷3次。11月份仍按上述办法喷石硫合剂防治2次。

3.2多种杀菌剂交替使用从每年的4月13日开始,采取每间隔7~10天喷1次多菌灵、精品甲托、三唑酮、代森锰锌、百菌清等500~800倍液,为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内吸性杀菌剂和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7月中旬发现人民路、京开大道南段有几小片发生轻度落叶,在杀菌剂中掺入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以增强金叶女贞的生长势与抗病性,经观察效果不错。后期可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等。

3.3尝试新药品进行防治8月份发现病害后,及时采用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广谱杀菌剂“世苗”配防水剂“水动力”2000倍液进行防治,间隔10天喷施1次,共喷3次,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及时控制了病害漫延。

4其它措施

4.1改良立地条件建议种植时要合理密植,而且随着植株的生长合理疏枝,增强植株内部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种植地切勿发生积水。

4.2减少病害侵染来源清除种植地中的病残体、落叶,并随时清除杂草。这样不仅能减少侵染来源,还能增加通风、透光,为植株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4.3加强肥水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增加植株本身的抗性。春秋季施用有机肥1次,也可在雨季撒施复合肥,利于提高金叶女贞的抗病性和促进病后及早恢复。

4.4合理修剪降低发病率7月份雨季开始进入金叶女贞发病期,应采取轻度修剪的原则,并且每次修剪过后,及时处理伤口,喷施1次杀菌剂,有效地降低了褐斑病的发病率。通过观察,雨季修剪越勤,发病越重;2023年以来,我们在春季对人民路、黄河路的金叶女贞色块进行重剪或疏枝试验。实践证明,经过重剪或疏枝的金叶女贞色块,结合药剂预防,在高温高湿季节没有发病。

5小结

药剂防治取得较好效果与科学的防治技术是分不开的。首先,要注意观察和研究,掌握该病发病规律,抓住防治最佳时机,做到提前预防;其次,要科学合理配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物。在药物防治的同时,加强养护管理,改良金叶女贞立地条件,通过合理修剪使得其通风、透光,减少病源等。经过4年多的试验观察,截止2023年夏季,濮阳市园林绿化处管辖区内的金叶女贞没有发生大面积病害,保证了金叶女贞的正常生长,营造出良好的园林景观效果。

花卉科普:草坪白粉病的发生规律


草坪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布氏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DC.exMerat),属于子囊菌亚门,生长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长期光照不足的草坪都容易受到该病菌的侵染。草坪受害后,起初在叶片上出现1~2mm椭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以叶面居多,以后逐渐扩大成绒絮状霉斑,霉层表面有白色粉状物,后期霉层中出现橙色、黄色或褐色颗粒。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叶片变黄,出现早枯死亡,一般新叶较老叶发病轻,以春、秋2季发病较为严重。无性世代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草坪植株叶片上产生白色或稍带褐色的无形斑片,草坪休眠季节(当年11月至翌年2月)可以产生黑褐色的闭囊壳,闭囊壳上附属丝简单,丝状,1~3根,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

发生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翌年3—4月闭囊壳、菌丝体分别释放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然后通过气流传播侵染禾草的叶片及叶鞘,形成初侵染,之后分生孢子萌发引起再次侵染,可成活4~5d,病菌侵入禾草后,寄住在叶片的表皮层细胞,通过吸器从活细胞中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病菌喜一般性温暖与相对较干燥的环境,生成后的分生孢子只能成活4~5d,萌发时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一般情况下,10℃以下病菌发展缓慢,15~20℃为发病适宜温度,25℃以上病菌受到抑制,同时对湿度要求不严格。空气、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子对病菌发生(发病条件)的影响:

①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时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气候条件如早晨露水较重时,草坪叶片上易长期存在水滴,又不利于分生孢子的生成和传播;

②若在发病关键时期连续降雨,环境因子不利于病菌的发生或流行;

③水肥管理不当、荫蔽、通风不良等都是诱发病菌发生的重要因素;

④上海地区属海洋性的亚热带气候,病菌一年之中可以有多次发病高峰期。

花卉百科:湿地芦苇大禾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建群植物以普通芦苇为主,芦苇是多年生的湿生植物,群体内部密度较大,潮湿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合各种昆虫的生长繁殖。大禾螟属于禾螟亚科昆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也是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经常发生的害虫之一,每年在各个芦苇产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该害虫不但破坏了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的植被,干扰湿地功能的正常发挥,还直接影响了芦苇质量,降低了芦苇产量。

1形态特征

雄成虫翅展22~26mm,雌蛾32~40mm,体黄褐色,额扁圆,被以粗糙鳞毛。单眼黑色有毛隆,下唇须黄褐色,向前伸超过头长2倍,下鄂须鸟嘴状,淡黄色。口喙退化,触角丝状具纤毛,前翅狭长黄褐色,散布有橙色鳞片,中室端脉有2个小黑点,中室中部基域下方各有1个黑褐色斑点,前缘顶角附近向后缘有1条深褐色斜线[1]。雌蛾前翅沿中轴有1条黑褐色纵带,后翅白色,缘毛白色。腹部末端有黄褐色鳞毛丛,雄蛾后翅及其缘毛淡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35mm,圆筒形,乳白色,密布褐色细点,头黄褐色,颊区有单眼6枚,呈弧形排列,上唇及下颚黑褐色,其他淡黄色,胸部各节各具胸足1对。气门位于前胸盾片下方,气门前刚毛2根,腹部3~6节各有腹足1对,腹部末节有臀足1对,第1~8腹节各有气门1对,腹足趾钩双序全环状、黑褐色、臀板(肛上片)两侧各有色斑,刚毛4根[2]。蛹:圆筒形,初期为乳白色,后变淡褐色,羽化时为黑褐色,头壳黑褐色,复眼灰黑色,腹部第2~8节各有气门1对,后足长达第7腹节,腹部末端光滑无臀棘。

2生活习性

目前发现大禾螟只取食芦苇1种植物,每头幼虫可为害1~3株芦苇,每株芦苇内只有1只幼虫为害。据报道,大禾螟幼虫为害甘蔗时,幼虫取食先从心叶向下逐渐钻孔,然后爬到生长点为害,使甘蔗产生枯心,直至叶片变黄枯死,这与为害芦苇的症状不同。大禾螟幼虫为害芦苇时,将芦苇咬断,幼虫进入芦苇茎节内部,向下取食为害,直至茎节端部。老熟幼虫在芦苇地下茎内化蛹,蛹期15d左右。成虫具有趋光性,白天藏于芦苇枯鞘中或杂草丛中,用黑光灯可诱集到大量成虫。

3为害特点

以幼虫在水面处咬断新生的幼嫩芦苇后,钻进水面下的芦苇内取食,将内部的可食物食光后,幼虫即转入另一株芦苇继续为害。幼虫转移时,方式比较奇特,先将原来受害植株端部咬断成4~5cm长的小段,幼虫将自身的尾半部分藏于其中,头胸部露在外,依靠头部摇摆,呈划水姿势,借助水层和风力攀附到另一株芦苇上,咬断幼嫩芦苇后,进入苇茎内部继续取食芦苇茎的内部组织[3]。这种转株方式可以减少幼虫在移动过程中的体能消耗,并可减少被天敌捕食的机会,提高幼虫转株的成功率。幼虫只为害芦苇水面以下和土层中的竖茎,目前未发现为害芦苇的地下横茎。

4发生规律

大禾螟在芦苇上只发现为害有水层覆盖的苗期芦苇,特别是长期积水的芦苇湿地,干旱或潮湿芦苇湿地内没发现该虫。长年淹水的地块发生最严重,受害轻重与芦苇湿地淹水时间长短成正比,一年四季有水层的地块是该害虫的常发地。水深在30~60cm地块发生严重,水深在20cm地块发生极少或不发生。发生密度以60cm水深为中心,依芦苇长势向四周呈辐射状蔓延,中心点发生密度最大,离中心点越远发生密度越小。幼虫4—5月出现,蛹期15d左右,6—7月出现成虫,幼虫危害期5—7月。目前尚不清楚大禾螟成虫产卵于何处、卵何时孵化及越冬状态。

5防治措施

5.1灯光诱蛾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以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虫源。可在大禾螟发生严重的地块或附近地块设置黑光灯,既可诱杀其他害虫,也可诱杀到大量的大禾螟成虫。既可在芦苇湿地养殖区内,也可在水面上设置黑光灯,诱集各种害虫作为鱼蟹饵料。

5.2人工防治

由于幼虫的特殊为害方式,在该虫发生地很容易发现大量的幼苗漂浮在水面,因此在芦苇生产和水产养殖管理过程中,发现被害虫咬断无尖的芦苇苗,拔除水面下的受害株,带离发生地进行销毁处理,即可有效防除该虫[4]。带出田间的受害芦苇,无需做任何处理,因为大禾螟幼虫在没有水层的条件下无法转株为害。

5.3水层管理

水层管理应做到见干见湿。所谓见干见湿就是对芦苇湿地经常性地进行排灌,因为大禾螟在芦苇湿地经常发生在有水层和长期淹水的地块,幼虫转株为害也是依靠水层作为载体。因此,经常排灌水可以有效阻滞幼虫的转株速度,增加幼虫在转株过程中的死亡数量,达到防治目的。同时,经常排灌水,可增强芦苇地下根茎的活力和芦苇发芽力,能有效补偿由于大禾螟为害造成的密度损失。

5.4合理烧塘

采取适当合理的烧塘可减少翌年的虫源基数,这也是芦苇湿地管理过程中的常用措施,同时可兼顾防治其他害虫。但烧塘的做法不能连年使用,只能作为防治芦苇湿地病虫草害的方法之一,不到必要时尽量不要采用。

5.5生物防治

大禾螟的幼虫和蛹经常被寄生蜂所寄生。因此,可以利用寄生蜂防治大禾螟,该措施有可能成为将来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花卉科普:樱桃根癌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


近年来,樱桃根癌病(又称樱桃根部肿瘤病),在陕西蓝田大樱桃种植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树体健壮生长,导致产量低而不稳。该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防控难度大,目前已成为樱桃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笔者对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监测、调查和试验,总结出效果较为理想的樱桃根癌病综合防控技术,供广大果农在生产中参考应用。

1症状表现

樱桃根癌病多发生于定植5年以上的樱桃树,病害症状多表现在表土下根颈部、主根与侧根连接处、接穗与砧木接合处等。肿瘤先从根部皮孔突起,在幼树主干上也能形成。病菌易从伤口侵入,在病原细菌刺激下细胞迅速分裂而形成肿瘤。瘤体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直径0.5~8cm。幼嫩瘤淡褐色,表面粗糙不平,柔软,海绵状。继续扩展,肿瘤外层细胞死亡,颜色加深,内部组织木质化,形成较坚硬的瘤体。感病樱桃苗木早期地上部症状不明显,随病情发展,根系发育受到影响,水分、养分流通受阻,出现细根少,树势弱、病株矮、叶片薄黄且容易提早脱落等症状。盛果期树感病后,果实小,结果期缩短,严重时整株干枯死亡。

2发生规律

樱桃根癌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其病原细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该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在土壤未分解的病残体中可存活2~3年,单独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随病残体分解而死亡),且存活时间因土壤类型、含水量而异,雨水和灌溉水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媒介,地下害虫、修剪工具、病残组织及有病菌存留的土壤也可传病;带菌苗木或接穗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通过伤口侵入,修剪、嫁接、扦插、虫害、冻害或人为造成的伤口,均能导致病菌入侵。

樱桃根癌病的发生与环境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状等因素有关。

①树体受病菌侵染的几率随土壤湿度增高而增加。瘤体的形成则以气温22℃最为适宜。

②土壤为碱性时有利于发病,在土壤pH6.2—8的范围内均能致病。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③受冻害重的樱桃树该病发生也相对更加严重。

④长期单一施用化肥造成毒素积累,容易导致该病逐年加重发生。

⑤盲目施用激素,干扰树体正常生理代谢,也容易诱发此病害。

⑥不同砧木抗病性差异很大,比如酸樱桃作砧木时根癌病发生较重,中国樱桃作砧木则很少发病。

3综合防控

1)选用无病苗木是控制该病蔓延的主要途径,严禁从樱桃根癌病发生区调运苗木。

2)在苗木嫁接时可选用抗病性较强的中国樱桃作砧木。

3)用于嫁接的砧木移栽时应进行根部检查,出圃苗木也要检查所有接穗,并在抽芽前将接口以下部位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或用3%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分钟,再放入20%石厌水中浸泡2分钟,或用K84菌株发酵产品制成的生物农药根癌宁、根癌清等30倍液浸根5分钟。

4)提高果园综合管理水平,实现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果树成形与挂果的协调统一,保持树体健壮生长,增强树体的抗病性。

①科学施肥。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减少病虫孳生。推广化肥集中深施技术,做到氮、磷、钾相结合,及时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增施酸性肥料,并严格控制用量。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示范扩大微生物肥的用量,足墒时可选用根基生物有机肥,未结果幼树(1~3年生)每次用2—3kg/株,结果树依据树势产量每次3—5kg/株,沟施或穴施。

②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养分的无效消耗。③根据天气预报,及时预防冻害:④合理修剪,尽量减少伤口。

5)发现病株及时用药处理。

①以3年生以上树为检查重点,先扒开病株根系周围土壤,露出病根后选用根癌清400倍液或10%杀菌优水剂300倍液灌根,3年生以上树5~7kg/株,6年生以上树40kg/株,药液渗完后及时覆土,连灌2—3次,间隔15—20天。

②抓住春灌和果实采收后两次用药防治关键时期,先扒开病株根系周围土壤,露出病根后选用复合型寡糖素800倍液或荧光假单胞杆菌500倍液灌根,间隔10—15天,再用壳聚糖800倍液灌根、每株15kg,每次灌完后及时覆土。

花卉养殖:樱桃叶部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樱桃叶部病害有叶点病、褪绿环斑病、坏死环斑病、叶斑病、皱叶病、煤污病、黑色轮纹病、细菌性穿孔病、褐斑穿孔病等近10种。在周口市川汇区常见的樱桃叶部病害有叶点病、褪绿环斑病、坏死环斑病等3种。现将其发生规律、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樱桃叶点病

1.1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类叶点菌。病菌在病残落叶上越冬,次年4~5月份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和侵入,特别是在夏季降雨多的年份,或地势低洼、枝条枝叶密生且郁闭重的果园发病较重。

1.2症状被害初期的叶片其上病斑为淡绿色,渐变为红褐色,后变为灰褐色,最终为灰白色。随病情加重,病斑扩展后边界不清,后期上面散生出诸多小黑点,此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1.3防治要点对于此病宜综合防治,采用人工防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防治要点:①人工防治。每年于冬、春季清除园内枯枝落叶、病虫枝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②农业防治。适时疏枝修剪,保持园内通风透光良好,控制果园郁闭程度,以减轻病害发生。③药剂防治。在樱桃花芽萌动前,对整个树体均匀喷洒3~5°Be石硫合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在谢花时每隔10~15天喷洒1次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65%代森锰锌500倍液。

2樱桃褪绿环斑病

2.1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李矮缩病毒褪绿环斑病株系PDV。该病由花粉传染和嫁接传染。嫁接带病毒的接穗,可导致嫁接成活率明显降低,接穗部分枯死。如果是结果树染病,病株的生长量和产量明显降低,最多可减产90%以上。

2.2症状病毒侵染1~2年后,春天叶片上出现淡绿色或浅黄色环斑、斑点或条斑。有些品种的叶片患病后斑点很小,呈针尖状。急性症状仅在被侵染的下一年出现,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后即隐蔽不显。慢性型病树,在侵染当年只在个别枝梢上显示症状。在1年生樱桃树上往往在下部叶片背面叶脉的两侧出现耳状突起,结果树很少产生耳突。在圆叶樱桃树叶上产生褪绿环纹、斑点或褪绿的栎叶状斑纹。

2.3防治要点①农业防治。严格采用无病毒苗木建园,嫁接苗采用无病毒接穗嫁接。发现成龄果树病株应及时重点防治或者伐掉,严格避免有毒花粉传播病毒。②药剂防治。在樱桃树染病初期及时喷洒0.5%抗病毒1号水剂300倍液、4%嘧肽霉素水剂或5%菌毒清水剂200倍液、1.5%植病灵乳油800倍液、10%抑病灵水剂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可有效缓解此病情。

3樱桃坏死环斑病

3.1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普通株系。该病主要由嫁接传染,也可通过种子和花粉传染。此病毒多与李矮病毒复合侵染。如果樱桃园中有此病树存在,4~6天后全园均可感染。此病毒的潜育期因传染方式不同而异。春天嫁接接种,几周之内即可发病;而花粉传染一般在第2年发病。

3.2症状此病常在早春刚展开的少数叶片或部分枝条的叶片上产生症状。有急性型症状和慢性型症状之分。急性型症状常引起幼树死亡,染病幼树在嫩叶背面主脉基部一侧有时产生耳状突起。慢性型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淡绿色至淡黄色环斑或条斑,在环斑的内部有褐色坏死斑点,其后坏死斑往往破碎脱落形成穿孔。在染病的第1~2年,病树常出现急性症状,病斑较大,整个叶面布满坏死斑;若是强毒株系和感病品种,则坏死部分扩展至全叶,其后叶肉组织全部破碎脱落,仅叶脉残留。如果接穗和砧木染病,其嫁接成活率可减少60%;带病樱桃树高度降低,直径减少,树体生长量明显下降,生产果园可减产30%~50%。

3.3防治要点①农业防治。选用无病毒砧木和接穗,培育无病毒苗木;严格栽植无病毒苗木。成龄樱桃树发现病株宜重点防治或者伐掉,避免有毒花粉或种子传播病毒。②药剂防治。在樱桃树染病初期应及时喷洒1.5%植病灵乳油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或4%嘧肽霉素水剂200倍液、0.5%抗病毒1号水剂3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或10%抑病灵水剂500倍液等,可有效缓解此病情。

花卉养殖:苗木松枯梢病的发生与防治


我国随着华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区樟子松的人工引种和造林面积的逐年的扩大,樟子松病害的种类、面积也逐年增加,枯梢病便是其一。松枯梢病自70年代后期在东北地区的樟子松中发现后迅速蔓延危害。目前,该病在辽宁、黑龙江樟子松人工林栽培地区大面积发生和流行,轻者影响树木的高生长,茎生长变慢,重者全株死亡,造成严重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重点就该病害的发生、症状、病原菌、寄主、侵染循环、流行因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松枯梢病的发生概况

松枯梢病寄主范围广,在不同国家的众多针叶树上可引起类型各异的多种症状,幼树和大树均可受害。该病可侵染松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崖柏属、雪松属、刺柏属、云杉属和黄杉属等8个属约60种。

早在1912年南非Fisher首次报道了Sphearopsissapinea是松枯梢病的一种病原菌。松枯梢病在美国主要危害人工林、防护林、苗圃苗木和作为圣诞树的一些针叶树。70年代松枯梢病在新西兰一些地区严重爆发危害。在澳大利亚,松枯梢病菌是夏季引起松树原木边材变色的最常见病原菌。国内,1980年梁子超和项存悌分别在广东省马尾松人工林中和黑龙江省樟子松人工林中首次发现了松枯梢病。

(二)症状

由于松枯梢病发病因素复杂,所以表现症状多样化。根据国内外有关松枯梢病的报道,其发病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1)顶芽枯死型(2)枯针型(3)枯梢型(4)丛枝型(5)枯萎型(干枯型)

(三)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研究

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的松色二孢菌(Pesm.)引起的。该菌由于个体发育阶段、寄主的不同部位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形态不稳定,因此出现了许多异名。因常在针叶上产生有色单孢,1984年以后许多学者常用Sphaeropsissapinea(Fr.)DykeetSut-ton。孢子萌发后产生隔膜,形成双胞。枝上和树皮上的常为双胞。

人工培养的孢子大于自然产生的,在散光和室内常温下或用枯针上黑光灯与日光灯交替培养2周即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萌发需空气,埋在水中萌发数低,悬浮液中加入1%蔗糖或松针煮出汁,可提高萌发率。最适萌发温度为25℃,菌丝生长温度为28、PH6、24小时萌发率达97%。氮源以天冬酰胺最好,碳源以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最好。

(四)寄主

国外寄主有辐射松、欧洲黑松、欧洲赤松、美国黄松、冷杉、云杉等,国内寄主主要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樟子松、长白赤松、黑皮油松、杜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

(五)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死针叶、病梢、病枝、病皮和球果上越冬,第二年为初侵染来源。种子是侵染来源尚未定论。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雨水反溅、冲洗和风传播,能否以种子传播需研究证明。侵入门户有不同的意见,尚无定论。目前国内外对侵染循环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不同意见:

沈伯葵等认为该菌只在病死的针叶、叶鞘和鳞片上产生分生孢子器越冬,病组织中的分生孢子器、菌丝体越冬后形成的分生孢子器为初次侵染源的重要来源。Peterson认为当年的球果不能被侵染,夏季如果雨水充足,分生孢子将在二年生的球果上和松针上大量产生。

景耀对湿地松枯梢病的研究发现,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项存悌认为松枯梢病菌在樟子松健康嫩梢主要是从伤口侵入,无伤接种不能发病。吴小芹认为气孔可能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径。Brookhouser用荧光标记孢子的方法研究发现病菌孢子可在针叶表面萌发,从气孔侵入寄主。

沈伯葵认为孢子借雨水传播,在松树抽梢期如果有持续2小时以上的降雨,孢子将大量释放、传播、侵染。魏初奖研究认为分生孢子的形成、释放及病害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密切相关,种子不带菌。1988年英国学者研究表明,种子上的病原菌能够侵染无伤的种子和苗木。

(六)流行因素

该病是一种寄主主导病害,病菌具腐生性,广泛潜伏在寄主体上,只有生态环境恶化,树木生长衰退时病菌侵染引起枯梢病。1965年,美国Sin—clair最先提出多种因素致病理论,即认为衰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Manion(1981)在《树木概念》中将Sinclair的理论加以整理和补充,提出一个林木“衰退病”的概念,认为衰退病的致病因素可分为3类。即诱发因素(气候不适、土壤水分失调、土壤不良和空气污染等)、激化因素(食叶害虫、霜害、干旱和机械损伤等)、促进因素(蛀干害虫、溃疡病菌、病毒等)。

衰退病是由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病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侵染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由于地区、时期和树种的不同,所发生的衰退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松枯梢病就是一种衰退病。

(七)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若能从发病的主导因素和诱导因素以及衰退病的概念去制定防治试验,将是可行的。由于松枯梢病是寄主主导性病害,因此防治的主要途径是增强寄主的生长势。已报导的防治方法归纳为营林防治措施,其中包括幼林及时抚育和疏伐,伐除病树,适地适树造林、培育壮苗、精心栽植等,使林木生长健壮,使该病害没有发生或流行的条件;进行植物检疫,不使用带菌繁殖材料,不使病苗上山,及时清除病树病枝和转主寄主等以减少侵染来源;药剂防治主要有:6.55百菌清油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烟剂,代森铵,波尔多液喷雾,0.2%硼酸水喷雾。

花卉行业相关:花卉根腐病防治措施


一、根腐病病原菌

有多种病原菌都会引起花卉作物的根腐病,给花卉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这些病原菌能够造成介质中的花卉幼苗在出苗前或出苗后死亡,或者对成熟植株造成慢性或急性的根系腐烂。这些根腐病病原菌与具有特定寄主的锈菌、灰霉菌不同,通常它们能够侵染的植物种类范围很广。

在温室花卉生产的根腐病主要是由四类真菌和一些细菌所引起的。即腐霉菌、疫霉菌、丝核菌、根串珠霉菌和细菌类的欧氏杆菌等。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其农业防治及化学防治的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判断是哪种真菌造成的危害是至关重要的。

1.腐霉菌

广泛存在于未经杀菌处理过的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冲洗过的细沙及某些草炭介质中。腐霉菌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他们产生的游动孢子要通过水进行散播或游动。尽管这些病原菌和土壤中其他病原菌相比不算是很强的竞争者,但是它们可以通过球形、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这些卵孢子也通常存在于患病组织中,检查这些卵孢子可以用来辨别病原菌。

腐霉菌引起的根腐通常发生在含水量大、排水性差的栽培容器内和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过多

地施用氮肥可以使病菌迅速繁殖生长。受到腐霉菌影响产生根腐的植株往往表现生长受阻,甚至萎蔫的现象。叶片表现灰暗,甚至发黄,近似缺氮的表现。几乎所有的作物发生腐霉性根腐后,都会表现出变色的症状,通常是从小的侧根或根尖开始变色,根系产生淡褐色的损伤,导致根的外层开始腐烂,只剩下很细的根的内层髓心。随着进一步发展,根系变成暗褐色甚至到黑色,且浸透水分。轻轻冲洗根系,则腐烂的病根很容易被冲掉。

在无土介质中也能发现腐霉菌,经加热消毒的土壤和无土介质都可很容易感染上腐霉菌,主要传播途径有:

使用不洁的工具、花盆等;人或宠物在混合介质上行走;

在未经彻底清扫的种植床或上盆区地面上倾倒混合介质;

某些飞虫也能引起腐霉菌在温室间的传播。

土壤在消毒时,如果消毒时间太长或温度太高,那么这样的土壤一旦感染上腐霉菌,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根腐现象,因为这时的腐霉菌几乎没有“天敌”。

一旦根部开始腐烂,腐霉菌就很难控制,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措施是先将土壤加热至82℃,并保持该温度30分钟,时间太长或温度过高会将基质中有益生物也杀死,然后将消毒过的土壤进行遮盖和储藏,并防止其和未消毒的土壤接触受感染。商业用无土介质的贮藏也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果用水塘水或流水灌溉,需注意入水管不应放置太深,以防水下部沉积物被吸入管内。如果灌溉水被腐霉菌污染,应在使用前对水进行消毒。对涨落潮灌溉系统的蓄水池要进行遮盖,防止植物残片进入。另外,对回流水进行过滤处理,以去除水中土壤和植物残片,使蓄水池免受腐霉菌污染。

对可能接触种植基质的苗床、上盆工作台、工具和器具进行消毒。并定期对涨落潮灌溉系统的蓄水池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对有腐霉菌病史的温室,应尽早在种植初期对温室进行消毒。生物类药剂可在移苗前、移苗时或移苗后加入种植基质使用,甚至还可在移苗前,直接被用来处理穴盘苗。但在使用生物类灭菌剂前后十天内,切勿使用化学杀虫剂。

为达到理想的防止效果,也许需要多次使用生物类药剂和杀真菌类药剂。某些腐霉菌还会产生抗性。当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效果不佳时,可换用其它产品。

2.疫霉菌

疫霉菌也广泛存在于未经杀菌处理过的土壤中,也可能存在于冲洗过的细沙及某些草炭介质中,为两栖性真菌,兼性寄生或腐生,绝大多数是兼性寄生。高湿环境有利于疫霉菌的生长与繁衍,其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可经风、雨、带菌种苗、土壤及灌溉水传播。病菌侵入寄主植物后即可产生大量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进一步再侵染,在温湿度合适的情况下,病菌的数量迅速上升,在极短的时间内导致病害流行。疫霉菌引起的根腐也通常发生在含水量大、排水性差的情况下。 3.丝核菌

大多数的盆栽花卉容易受丝核菌的侵染产生根腐病。这种病菌广泛存在于未经过蒸汽消毒或药物熏蒸的土壤中。这种病原菌很容易通过显微镜来识别,因为其菌丝分枝成典型的直角。尽管它不能产生可经空气传播的孢子或游动孢子,但丝核菌能够产生一种坚硬的休眠状态结构,叫做硬化孢子,能够在植物残体或土壤中存活多年。

丝核菌很容易通过花盆或其他设备工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其他地方。丝核菌能够使根系、根茎甚至地上部分都产生伤害。最初,病根的发展是不连续的,产生浅褐色到深褐色的病斑。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连接到一起,从而使根系腐烂死亡。与腐霉菌和疫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不同的是,丝核菌根腐病不出现腐烂的根系浸满水分的特征。根系被侵染后,病菌还会进一步向上侵染,引起根茎腐烂或茎部腐烂,且在病部组织常常形成纵裂。

4.根串珠霉菌

根串珠霉菌是一种土传真菌,能够侵染一些苗床植物。通过移栽、被污染的花盆、使用工具、未经消毒的土壤或某些类型的草炭,可能使根串珠霉菌传入到温室中。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根串珠霉菌能够产生念珠状的孢子。这些孢子很容易从一棵植株飞溅到相邻的植株上或者通过温室昆虫(包括蕈蚊等)传播。其休眠结构为厚垣孢子,它能够长时间在土壤中存活。虽然很多花卉植物都会感染上由根串珠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但在长春花、凤仙、紫罗兰上更为常见。患病植株生长缓慢、叶色发黄、似缺氮症状。最初,患病植株有很小范围的根系变色,实际上,如果不通过显微镜很难判断是否已经发生根腐。后来病株根系出现小的黑色病斑,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黑色病斑逐步扩大。

5.细菌性软腐病

近几年来,由于细菌性枯萎病与软腐病造成的损失有所增长,其致病病菌主要是欧氏杆菌属的几个种类。细菌性软腐病能够侵染多种观赏植物,但在菊花、一品红等花卉上更为常见。这类病害在高温高湿或栽培密度较大的条件下更易发生。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萎蔫或植物组织迅速腐烂。

花卉百科:白术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白术的病虫害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立枯病。低温高湿的情况下易发,多发生于白术栽培大田,危害白术根茎。防治方法: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2)铁叶病。又称叶枯病。于4月始发,6月~8月发生尤重,危害白术叶片。防治方法:清除病株;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后期用50%托布津或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

(3)白绢病。又称根茎腐烂病。发病期同铁叶病,危害根茎。防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清除病株,并用生石灰粉消毒病穴;栽种前用哈茨木霉进行土壤消毒。

(4)根腐病。又称烂根病。发病期同铁叶病,湿度大时发生尤重,危害根部。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栽种前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5~10分钟;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l000倍液浇灌病区。在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区,可用乐果l000~1500倍液或敌百虫800倍液浇灌。

(5)锈病。5月始发,危害叶片。防治方法:清洁田园,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

(6)术籽虫。开花初期始发,危害种子。防治方法:深翻冻垡,水旱轮作,开花初期用80%敌敌畏800倍液喷雾。

此外,还有菌核病、花叶病、蚜虫、根结线虫、南方菟丝子、小地老虎等危害。

感谢您阅读“叁仟森林”的《花卉养殖:鸡腿白术根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一文,希望能解决您养殖花卉植物的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sanqiansenlin.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花卉常见害虫及防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叁仟森林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ntact Us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咨询:13058183206

工作时间:9:00-18:00